第九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12月21日,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竹藤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以“传承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主题,来自国家林业局、人民日报社、国家外文局、发改委、科技部、各省(区、市)林业厅(局)有关负责人,各省级生态文化协会、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单位、各分会、2017年遴选命名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代表,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家代表1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出席论坛并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华夏古村镇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亮点,还是中华生态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从山水格局、建筑风格,到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成为一个民族、一方百姓对故土乡愁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成为中华生态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彭有冬指出,华夏古村镇以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独特建筑、人文故事、淳朴民风等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老、森林康养、文化旅居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点,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共享经济、建设田园综合体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原会长江泽慧作了《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经典范例”》的主旨报告。江泽慧在主旨报告中说,华夏古村镇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磨合、相互契合、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承载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遗产和生态文化资源,烙印着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遗留着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中国的人文足迹;蕴含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相生共荣的生态关系,传承着生态道德伦理和生态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和文化基因。
江泽慧指出,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五点:一是生态文化遗产与其原生地和原住民一体保护;二是建设文化原生地这座大生态博物馆,培育民众广泛参与、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华夏古村镇文化遗产;三是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生态文化资源财富,打造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产业;四是拓展、创新生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空间和形式,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五是延展华夏古村镇“一带一路”的桥梁和纽带。
论坛还邀请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专家指导委员副主任委员陈俊宏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生态文化”专题报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以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文物为例”专题报告,4位来自“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保护典型单位的代表作主题发言。